n134984

纽约时报7月25日发文说:“中国发射卫星速度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可靠、可重复

纽约时报7月25日发文说:“中国发射卫星速度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可靠、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。中国企业仍在使用一次性火箭发射卫星。卫星进入轨道后,火箭部件落回地球或成为太空垃圾。但马斯克太空探索公司(SpaceX)发射卫星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更耐用,能部分重复使用。这项创新让SpaceX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。” 《纽约时报中文网》的这番言论,充斥着偏见与短视,与事实严重不符。早在2023年,马斯克就曾坦言:“中国的太空计划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先进得多。”马斯克作为航天领域的资深从业者,他的评价是基于对中国航天实力客观且深入的了解,这与《纽约时报中文网》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反差。 先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,中国并非如该媒体所言毫无建树。2025年,民营航天箭元科技完成了海上火箭回收溅落的测试 ,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在6月完成了一级动力系统试车,验证了全系统的匹配性与流程合理性,为后续首飞和技术工程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并且,包括朱雀三号、双曲线三号、智神星一号、力箭二号、星云1号、引力二号在内的6款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的火箭产品计划于2025年年底前首飞。这些成果表明中国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持续突破,正稳步迈向成熟应用阶段。 从卫星发射速度和航天整体发展来看,中国有着自己的节奏与战略规划。中国构建大型低轨道卫星星座“千帆星座”,截至目前在轨卫星数量已达36颗,未来还将部署更多卫星。在发展过程中,中国航天不仅注重发射数量的提升,更强调技术的可靠性、安全性以及应用的多元化。中国在卫星种类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,涵盖通信、气象、导航、深空探测等多个方面,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。在空间站建设、深空探测等领域,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发射,正在飞往小行星2016HO3的途中,将进行采样返回,这是我国深空探测技术能力的一次提升。 猎鹰9号运载火箭虽然在可重复使用技术应用上先行一步,在商业发射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,但并不能以此就认定它能“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”。一方面,猎鹰9号也并非十全十美,它全箭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,比冲不高,在回收状态下干质比稍有下降,这使得其高轨运载能力较差,极少执行GEO直送任务、深空任务 。另一方面,不同国家和企业的航天发展有着不同的背景、目标和路径。中国航天的发展是基于国家战略需求、长期技术积累以及对航天事业全面布局的考量,是全方位、系统性的发展。